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哥哥没想到事儿还没完。下午,我和哥哥放学回家,进门一看,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副局长正在家里坐着,面前桌子上摆着被老师没收的那张图。

  这位副局长是爷爷战争年代的老卫士,平时和我们可亲热了,现在却一脸严肃。他指着桌上的图问援朝:

  “这是你画的吗?”

  “是啊。”

  “你画这个干什么?”

  “随便画着玩的。”

  “这东西能随便画着玩吗?”老卫士看援朝还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点急,加重了语气问:“你画完了准备给谁?”

  “我是想给薄熙成的。他要来刘源家和我家玩,给他这个图,他进海以后就知道怎么走了。”

  一听是给薄一波副总理的儿子薄熙成画的,不是什么危险人物,老卫士这才松了一口气,语气也缓和了:

  “以后可不能乱画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可记住!”

  哥哥惹的这件事,当年在中南海里算件大事,都传开了,要孩子们引以为鉴,至今还有人记得。

  可是不久,我又惹出一件动静更大的事。

  有一天,我和李富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外孙李坚,放学后在中南海院子里玩,爬上了中南海一片平房的房顶,居高临下,很是开心。我们顺着房顶乱窜,竟然爬到菊香书屋紫云轩的房顶上去了,我大概知道那是毛主席住的地方,好奇心驱使我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毛主席的卫士猛然发现紫云轩房顶上露出了两个脑袋,顿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当时毛主席就在房间里面,卫士也不敢开枪。我们还得意地向院里的警卫看了看,卫士马上认出了是我们两个孩子,向我们直摆手,示意我们立刻悄悄下去。

  我回家的时候,警卫局的人已经到了,还用电话通知李坚也立即到我们家来。

  “你们两个爬房爬到哪去了?”

  “爬到毛主席那儿去了。”我从容答道。

  “还知道是爬到毛主席那儿了!干什么去了?”

  “什么也没干,就是看了看。”我还是没觉得做了什么错事。

  警卫局的人看我们半懂不懂的样子,厉害也厉害不起来。只好说:

  “你们要去为什么不走正道,非要爬墙上房呢?走正道,我们也会让你们到警卫室坐一坐,看一看。偷偷摸摸地上房,万一出事怎么办?以后再不许这样啦!”

  这事后来让奶奶知道了,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现在想来,那时真是天真无邪、胆大包天,放到今天,再给我十个胆子也不敢啊。

  在中南海度过的童年生活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我们也有小孩子打架的时候。我和援朝是哥俩,所谓“打虎亲兄弟”,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谁都不服的劲儿,和谁都敢叫板。有打赢的时候,也有打败了吃亏的时候。挨了打就自己忍着,决不让家长出面,谁也不拿家长当大旗或者当后盾,中南海的孩子都是这样。

  有一回,援朝跟常在一起玩的周延安打起来了。周延安的爸爸叫周少林,是个老红军,爷爷的四川老乡,长征时给爷爷当炊事员,深得爷爷喜爱。到陕北后,爷爷就把他推荐给了好吃辣子的毛主席当炊事员,一直跟随进了中南海。

  周延安顾名思义生在延安,比援朝大5岁,结果援朝被打得鼻青脸肿。这下回到家里想瞒也瞒不住了,爷爷奶奶问明了缘由,不但对援朝挨打没表示怜惜,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顿。爷爷说:

  “你怎么能和延安打架呢,人家爸爸在为首长做服务工作,他妈妈宋英阿姨在咱家对你多么好。你跟延安打架,让延安父母怎么工作?你这么淘气,也该让人教训教训!”

  爷爷平时对我们很慈爱,但生气批评我们时,是声色俱厉的,这时我们才感到爷爷的威严,那是令人震撼的。 


 跟爷爷上庐山
 
   


1959年7月,爷爷在庐山。


1958年5月25日,爷爷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1959年6月30日,爷爷带我上了庐山。

  爷爷上庐山是去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原本说是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的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的错误。爷爷以为只是一个正常的工作会议,所以就计划着把我们几个孩子也都带去看看“庐山真面目”。

  我当时还没有上学,爷爷就先带我上了庐山,说是等朱和、朱春元他们放假后再由奶奶带去。

  上山后,爷爷住在牯牛岭上的359号别墅的二层,我和警卫人员住在别墅的一层。

  没想到会议开到一半,爷爷却给奶奶打去电话,让奶奶他们不要再来了……

  当时我还小,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后来从奶奶的口中和有关的书籍中,我才知道:我此次在庐山上,经历了新中国刻骨铭心的一个时刻……

  7月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根据毛泽东6月29日的讲话和7月2日在庐山与各中央局负责人的座谈,确定了会上要讨论的十九个问题,印发给与会的所有人员。

  7月3日,与会人员开始按地区分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北、华东六个大组,围绕着昨天确定的十九个问题进行讨论。中央机关的人分别编入这六个组,爷爷被编在中南组。

  中南组的会场,设在东谷河畔的一座小教堂里,与过去蒋介石居住的美庐隔河相望。

  前期的庐山会议,人们心情愉快地称它为“神仙会”,气氛是轻松的。

  7月6日上午,爷爷在中南组的会上作了的发言,他坦诚地说:

  “去年成绩是伟大的。但对农民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这一点估计不足,‘共产’搞早了一些。食堂要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还要搞经济核算,吃饭不要钱,那一套行不通嘛!食堂即使全部垮掉,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应当让群众致富,而不是‘致穷’。农民富了怕什么?反正成不了富农,这是有关五亿人口安定的问题。”

  爷爷的发言,语调平和但观点鲜明,意见尖锐。当时的农村公共食堂被奉为“共产主义因素”,“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兴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被说成是群众创造的“新事物”,神圣不可侵犯,批评它、否定它无异于捅马蜂窝。

  爷爷不避讳这种重大的敏感问题,敢于提出“共产搞早了”,“吃饭不要钱那一套行不通”,“食堂即使全部垮掉,也不一定是坏事。”这该有多大的政治勇气。

  对于“大炼钢铁”,爷爷说:“至于工业嘛,主要是大炼钢铁搞乱了,指标太高,一轰而上,划不来。”

  这又是尖锐的意见。

  在当时,“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主要内容,是“超英赶美”的具体行动。在当时,对“大炼钢铁”有微词,就是对“三面红旗”的态度问题。

  爷爷讲的这些意见,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来自他对中国当时的国情,特别是对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是出自他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真诚关心。

  实际上,还在上庐山之前,爷爷就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了这些意见,在“为民请命”了:

  1958年12月17日,爷爷在听取河南省领导吴芝圃汇报工作后,指出:“我们是不是能很快就实现共产主义了呢?条件尚不具备时,太急了是不行的。大炼钢铁有缺点,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出路。公社化的速度可以慢一些,不要忙。有的人总想走的越快越好,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客观规律,光想快不行。”

  1959年1月30日,爷爷到广东农村视察。他针对当时刮得很厉害的“共产风”说:“共产主义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不能急。”又对农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做法表示了怀疑:“公共食堂都吃一样的饭菜,像军队一样,这有点生硬。军队都是年轻人,又是作战部队,可以这样办。群众生活也这样,长期下去就成问题了。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爷爷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吃饭不要钱是个问题。钱没有用了吗?目前还需要用钱交换,否则,经济生活就会瘫痪。”“一亩地施肥几十万斤,下种上千斤,这不是发疯了吗?”

  是年的5月20日,爷爷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谈话时说:“在发展农业问题上,目前我们既要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也要承认个体经济,否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人心也不安定。我看要退回去,退到允许个人所有制的存在是合理合法的。”他还说:“农村现在有个口号叫‘吃饭不要钱’,我看行不通。”

  5月2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当选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爷爷、和刚刚当选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林枫同行,去东北三省视察。

  他们先到的是辽宁省。

  6月1日,爷爷在听了抚顺市委负责人汇报后指出:“人们没有了家庭,生活资料不归个人所有,就没有劲头搞生产。比如房子如果归个人所有,就可以鼓励群众自己盖房子。社会主义是万世基业,家庭也是万世基业。”

  6月10日,爷爷在旅大听取汇报后说:“还是要有家庭,有了家庭,就要考虑衣食住行问题。秋后要把粮食分给社员。在农村里,分到各家各户,愿意在农村公共食堂里吃饭的,就入食堂;不愿的,就在家里吃。不要强迫命令。”

  6月16日,爷爷在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负责人汇报情况时,指出:“吃饭不要钱不行。办食堂会造成很大浪费。要把粮食分给个人,由个人掌握调剂。不吃‘大锅饭’可以节省很多东西。只有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积极性。这个政策要十年、二十年不变。有人怕农民富了会发展资本主义,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6月20日,爷爷和董必武、林枫三人联名致函中共中央,反映在辽宁和吉林省看到的情况 
,信中说:“这里大部分群众不愿参加公共食堂。让群众在家里做饭好处甚多,最主要的是群众的生活由群众自己掌握。在今年的夏秋分配中,应该强调把粮食分到户,允许社员在自己家里做饭。”

  爷爷在黑龙江省视察时,又批评了“大跃进”中刮起来的“共产风”,他说:“去年十几包,包不了,还是让群众自己包。生活资料要归自己,搞好生活也要靠自己,不是靠国家。全国六亿人口谁包得了?家庭还是要恢复起来,少不了家庭。那么多婆婆娃娃,不是家庭负责谁负责?”“有了家庭各方面才能稳定巩固。”

  爷爷初上庐山时,心情还是很好的。

  7月7日,他和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在庐山散步、游览。

  游览归来,董必武写了《初游庐山》一诗,诗中写到:

  庐山面目真难识,

  叠嶂重峦竞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

  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循花径,

  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

  访仙何处至今疑。

  董必武把他的这首诗拿给了爷爷。

  爷爷看了这首诗后,兴致很高,就写了《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