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徐向前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向前传》
作者:《徐向前》编写组【完结】


第一章 生在平凡之家
第二章 曲折的路
第三章 踏上革命的征程
第四章 从广州到东江
第五章 初到大别山
第六章 威震中原
第七章 反“围剿”失败与西征
第八章 “巴山来了徐向前”
第九章 粉碎六路围攻
第十章 川西会师
第十一章 南下和北上的岁月
第十二章 悲壮的征程(上)
第十二章 悲壮的征程(下)
第十三章 走上抗日前线
第十四章 转战晋东南
第十五章 平原造“人山”
第十六章 山东一年
第十七章 在陕北
第十八章 降伏“卧牛”
第十九章 横扫晋中

 
第一章 生在平凡之家
  家 世

  农历辛丑年九月二十八日(公历1911年11月8日。),一个新生命降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这就是徐向前。

  永安村,在五台县西南,滹沱河北岸,原名“薄家村”。早在魏晋时期,这里曾是官府的粮地,有“仓城”之说,后来废弃了。老百姓希望永远过安定的生活,忌讳“薄家”这两个字,于是就改为“永安村”。

  徐向前出生时,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1900年仲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进攻北京。德国元帅瓦德西统领的八国侵略军,在京城烧杀抢掠,颐和园遭洗劫,慈禧太后的住所也被焚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逃到大同。没过几天,转驾太原,德国军队打到五台县龙泉关,清军在五台山一线设防保驾,太后和皇帝又仓惶逃往西安,授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拜倒在侵略者的脚下。《辛丑条约》就是这耻辱的记录。腐败无能的清王朝风雨飘摇,走向崩溃,人民处在极度苦难之中。这在徐向前出生时仍然保持着古老生活方式的山村中,人们通过不断增长的纳税、纳粮、抽丁、派捐,明显地感受到了。

  徐向前的出生,和中国当时一个时辰出生的成千上万个婴儿一样,使在世的炎黄子孙又增加了一员。要说在他的家里他还有点地位的话,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男性。“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毫不例外地影响着他的长辈。母亲一辈子生养7个儿女,活下来的有5个。第一胎生的是女孩,起名先月。奶奶很不高兴,说:“进门就生这多超余”。她盼孙子心切,连孙女的名字都不愿叫,多是叫“妮子”。第二个出世是男孩,奶奶高兴极了,起了一个多财多福的名字,叫银仓。但很不幸,12岁夭亡了。第三胎是女孩,叫春月。第四胎出生后即亡,没有留下名字。第五个是男孩,名唤银福。按出生顺序,徐向前是第六,按兄弟排行,是老三。他的老妹称他“二哥”,是因为他大哥过早离开人世的缘故。

  银仓早逝,使徐家遭受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母亲,悲痛欲绝。为了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他坚持要给死去的儿子“娶妻成家”。其实是两具少年男女尸骨合葬,俗称“阴婚”、“鬼妻”,这在当时是平常的事。

  徐向前来到人世间没多久,父亲郑重其事地把他的名字填写到宗谱第十九代世孙的位置上。他的姐妹们都没有这个资格。他们虽然都出生在徐门,但不能上徐家的宗谱。老人们说:“闺女早晚是人家的人。能上徐氏宗谱的女人,是徐门的媳妇。她们在拜堂成亲后,名字便写到宗谱上。

  徐向前的乳名叫银存,表字子敬,号象谦。直到他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还用着“象谦”这个名字。大革命失败后,根据这个名字的谐音,改成“向前”。这可能也是表明他对革命忠贞不二,永不回头的一个标志吧。

  家庭,是人生立足的基地,制约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徐向前出生时,家境处于小康水平。表面看上去,这个家是不余不欠,不丰不累。但家里人都懂得,这个境况,全家人都尽自食其力的义务才能维持。

  徐氏家族曾有过一段不平常的历史。徐向前听长辈们说,徐家祖上是三兄弟,家境贫寒,人丁也不旺。老大生一子,老二、老三都无后;第三代是兄弟俩;到第四代,又是3兄弟。徐向前是这3兄弟的第三分支的后代。这一分支,一代接一代地奋斗,传到第六代,才积攒了相当数量的土地与家产,开始富裕起来,“丁既昌矣,门户张矣,或文或武,衣冠光矣”(《徐氏家谱》卷八。)。七、八两世“书香兆瑞”。到第十代,有人踏入官门。清朝顺治初年至光绪末期,徐门都有做官的人。二百五十年间,任七品官职以上的有50人之多,得诰封、诰授的15人以上。任最高官职的,是徐向前十五世祖徐松龛,官至钦差,头品顶戴。他在道光年间钦点朝元,翰林院编修,任过福建巡抚,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著有《瀛寰志略》,是一部中国较早研究世界地理的著作。

  一个家族,几百年间,繁衍再繁衍,分支又分支,除了徐氏近支以外,其他的联系已经很少很少。在徐向前这个小小分支里,父亲、祖父,乃至曾祖一代,都没有做官的人,学业的最大成就者,有1个举人、3个秀才,他父亲是这小小分支中最后一个考中秀才的。

  在徐向前的曾祖父以前,家庭经济状况还好。从祖父开始就逆转了。爷爷徐鹤林,想振兴一下家业。他从务农转为经商,奢望带来转机,再耀徐门。出乎意外,生意欠佳。不仅没有赢利,反而赔了本。一蹶不振,债台高筑。没有等到儿子成年他就离开了人世。爷爷死后,家里由奶奶掌管,典当变卖了土地、房屋等家产,办完丧事,偿还债务。这时,徐向前的父亲只有13岁。到徐向前降生时,家里有10几亩瘠薄的旱地,还有两亩水浇地,算是良田。

  家业衰败了,门面还得支撑着。村里人照旧叫他们“楼院徐家”。不过,大家也知道,徐家不比从前了。只是院门门楣上表明这个家庭身份的“礼门也”3个字依稀可见,院内的小路已经破坏。5间对称的东西厢房,由于住人的缘故,年年整修,状况稍好一些,然而也不像当年有生气了。上房是二层楼,这是永安村唯一的楼房,“楼院徐家”即由此得名。

  在这个中等生活的家庭里,徐向前没有受娇生惯养的条件,也没有饥寒交迫的遭遇,但是,他必须劳动。从七八岁开始,家里就要求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担子也越来越重。

  在母亲身边长大

  徐向前小时候,父亲多在外谋生,他整天跟着母亲屋里屋外转。

  他的母亲姓赵,名金銮,生于1862年,长在离徐向前家不远的槐阴村,家境与徐门相当。她中等身材,眼近视,裹小脚,语不多,明事理,性格温和,办事稳重。她不是徐向前父亲的原配。在她之前,徐父曾娶一妻,两三年后病故,没有留下子女。赵氏并没有因为是填房而降低她在徐家的地位,相反,由于她的善良和纯正,博得了长辈的喜爱。婆婆信任她,放手让她操持家务,她成了家庭生活的实际组织者。

  母亲信奉佛教。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与浙江的普陀、四川的峨眉、安徽的九华山齐名,共誉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受它的影响,台内台外,几乎家家都有信佛的,妇女更显得虔诚。在那里,五台山被神化了,人们也就很自然地追逐着神话般的世界,祈求从那里得到什么。

  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隅,由东、西、南、北、中5座屹立环抱的山峰组成。这5座山峰都以台定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关于五台山,徐向前小时候,还听母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五台山没有名字,5座山峰内外,气候异常恶劣,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秋天颗粒不收,冬天滴水成冰,人们无法生活,文殊菩萨传教到此,决心改变这种状况,造福于人间。东海龙宫里有一块大石头,叫歇龙石,能改变气候。于是,文殊菩萨变作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龙王以为他搬不走,就答应了。谁知,文殊菩萨口念咒语,巨石立刻变成手指大小,文殊拾起塞进袖筒,向龙王施礼告别,飘然而去。到了中间山峰南边,把歇龙石恢复原来大小,放在山谷里。当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放下歇龙石后,五峰内外立刻变得清凉无比。于是,人们把这条谷叫清凉谷,山就叫清凉山,山上建了一座寺院,叫清凉寺。从此,这里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后来,龙王因没有歇龙石,热得受不了,就出海来寻找。群龙在山里找歇龙石,一气之下,用尾巴把5个山头扫掉了,留下了5个平台,人们就将清凉山叫五台山。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徐母的心中却留下了故事中的神。她信仰文殊菩萨,就像在五台山修造六六三百六十座寺院的人们一样崇拜他。她没有能力到五台山建寺造庙供奉文殊,就从五台山“请”来一尊木雕文殊,后来又添了一尊石刻的。尽管这些偶像高不盈尺,面孔痴滞,无五脏六腑和思维,但她还是十分虔诚地供奉着,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夜半人静时,还要闭目打坐。她心诚得连鱼、肉、葱、蒜、韭菜都不入口,叫做“吃清口斋”。

  徐向前刚刚会观察周围事物时,看到母亲烧香祷告,不知是怎么回事,以为做母亲的都是这个样呢。有一回,母亲不在,他和哥在家,玩着玩着,就跑到供佛的楼上,把母亲用的念珠、经卷拿下来,穿上母亲的长衣服,模仿着母亲的样子,数着念珠,“默”着经卷,胡闹了一阵。母亲回家看到这种情景,生了气,差点要打他。

  在徐家,徐向前的两个姐姐都随着母亲吃斋念佛,爸爸和哥哥都不信佛,却也不反对她们信。佛门要求弟子“积德”,他们认为,积德总不是坏事。于是母亲除了例行祈祷之外,就是把信仰凝聚到行动上,广积德,做好事。

  母亲怜贫惜老,施舍僧侣。冬天,街上来了乞讨的人,她常把他们让到屋里,给吃,给喝,再施舍,然后打发他们走。如遇僧尼化缘到门前,都以同道师长相待,净手素斋,不吝布施。母亲这种行为,影响了徐向前。他幼小的心灵还理解不了那些难以捉摸的盲目崇信的意义。他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认识母亲的。他朦朦胧胧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护,平等相处。尤其对穷苦人,母亲那样做是对的。

  有一年隆冬的一天,徐向前正在街上和孩子们一起玩,见到一个讨饭的老人被狗扯倒,衣服撕破了,篮子摔出了好远,老人躺在雪地里,好一会没有起得来。见到这种情景,徐向前赶忙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又把篮子、棍子拣起来送到老人手里,然后对老人说:“到我们家去暖和暖和吧。”老人迟疑着不肯走。徐向前又说:“走吧,到我们家,会给你饭吃的。”老人又看了看眼前这副显露着稚气、诚恳表情的小脸,一拐一拐地跟着到了徐家。老人冻得麻木的身躯暖和了,撕破了的衣服缝好了,吃了一顿饱饭,临走又拿了一些干粮。他含着泪水,不断道谢,“小兄弟”、“老婶子”的叫个不停。

  母亲的节俭勤劳,对徐向前也有很大影响。母亲闲不下来,他也闲不下来。母亲打扫屋里屋外,他也拿着小笤帚东一下西一下的划拉;母亲做饭,他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