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给下一些年轻的精英给继承人培养,作为日后的栋梁之臣。只要前三代的班底能顺利渡过危险期,则皇朝便可以相对稳定,至少不会受到内部势力的影响。
曹操交给曹丕是个好摊子,有着足够的空间让曹丕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是曹丕死的太早,可悲的是,实际上他却建立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班底,而且他根本就没给曹叡熟悉政务的时间,等到曹叡上台,发觉自己面对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班底,自己能插手的只怕只有爷爷曹操留下的那些人,可是他们的位置已经大都是功勋之位,换与不换没什么区别。而父亲曹丕留下的那些人,却大都年富力强占着实权,(就拿司马懿来说,曹叡继位的时候正是当打之年。)而更为悲哀的是,仓促上台的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班底,便是建立起来,也远不及这些老臣,因为三国战乱并没有结束,他依旧不得不依赖着这些人,尽管这些人功勋卓著,有着勃勃野心,资历与野心使得他们对新兴的皇朝影响最大,他也不得不依赖之。当然,这并不代表曹魏就一定会被篡夺权力,只要曹叡能再活长一些,也不用太长,比曹丕留下的那些老臣命长一些便可以了,以曹叡与他们的年纪比较起来,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任务,但是却失败了,曹叡只活了三十六岁,当然,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曹叡早日生下太子,有个成年的太子,熟悉政务一些,也可以度过危险期,但是曹叡一直无子,收养的曹芳即位时只有七岁,也是和他父亲一样,临死前立为太子,更别提培养熟悉政务了。此时的曹叡还指望司马懿能象诸葛亮对待刘禅一样对待之。(或者?司马懿当时也六十的人了,曹叡想等曹芳长大,这老头正好死了,留位置出来?所以刻意不留个年富力强的给曹芳惹麻烦?也是,谁能想到司马懿身体这么好,还利用年纪问题糊弄曹爽。)但是诸葛亮终究只有一个。
何况,不客气的说,这三代下来,便是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人来篡夺了曹家的位置,司马懿只是正好成为这个人罢了。
其实假如蜀汉刘禅也是很短命的话,蜀汉内部也会乱得不可开交,东吴在孙权死前孙权再折腾政局还能保持稳定,但是在孙权死后变动无常,其实这是比曹魏更好的例子。
魏被晋所代,很大程度亏在自己那几代皇帝的寿命之上啊。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决策角色 奇兵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决策角色 奇兵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本章一开始就引出了一大话题,便是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计划,此非演义杜撰,史书上确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而《魏略》更是记载了子午谷计划。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演义中便是以此为蓝本。
子午谷计划长期以来便是争论不休,其中,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是一大焦点,有从数据,地理,才干,等等方面来论证的。对这些论证,这里并不一一介绍,其实在我看来,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并不是十分重要。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我认为不重要倒不是因为子午谷计划完全不可行,魏延提出这计划虽有夸大自身贬低敌军的问题,但是也未必不能成事,当年韩信偷渡陈仓,背水一战,在当时人看来何尝不是完全的不可行,但是都成功了,魏延说不定也能一举成功破得长安。即使反对此计划的诸葛亮也没说此计荒谬,只是说太过危险,但是行军打仗都是行险之事。当然,我更没有认为子午谷计划完美无暇,出奇兵往往便意味着风险,子午谷本是险道,便是出得也要面对敌军大众,若有一点闪失,难保有覆灭的危险,就好象日后邓艾偷渡阴平,其实也是险到了极点,几次三番有覆灭的危险,邓艾的成功,可说是运气实在太好,但是魏延是否有这么好的运气,就不可得知。
其实在我看来,子午谷计划是个不完全计划,便是说,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他这个计划不是完全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方失误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是一种不可复制计划,而且因为没有成行,我们更不知他到底会是成功而是失败了。
何况,最关键的一点,这个计划的可行与否并不是取决于魏延,而是取决于诸葛亮。魏延的计划中,夺取长安只是第一步,魏延面对的长安并不是邓艾面对的成都,邓艾破了成都,蜀汉就灭亡了,钟会只是来接收胜利果实而已。魏延破了长安,则要面对曹魏的反攻大军,要求诸葛亮快速赶来与魏延会师,否则以魏延之兵力,长安绝对是守不住的。这里的计划关键还是在于诸葛亮的大军是否能及时赶到,这个计划并不是魏延一军而已,而是关系整个蜀汉北伐军的整体计划。这自然不得不要求全盘考虑之。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作为一个随军将领,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计划,也有他的道理,其实双方都是正确的,只是立场不同。
作为魏延来说,他是当时诸葛亮之下第一重将,常年在汉中与敌军对峙,又常欲独立带军,提出这个子午谷计划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诸葛亮来说,他要通盘考虑大局,魏延确实乃一良将,但是兵出险招,难保没有问题,魏延乃当时蜀汉大将,名声极重,一旦有所闪失,对蜀汉来说可谓是大败,何况蜀汉兵力毕竟有限,分兵与魏延出子午谷肯定也少不得大量兵士,诸葛亮所部力量便弱了许多,能否对付那些魏军也是未知之事。便是对付得了魏军,正如前面所言,能否及时赶到与魏延会师也是难知之事。诸葛亮有一大特点,便是谨慎至极,他不同意魏延计划乃是再正常不过。
其实,也就是立场不同,便是魏延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之上,有一将自告奋勇行那子午谷计划,魏延会答应吗?他便是相信自己能成事,但是也会疑虑那一将是否能成功,(若是魏延亲身犯险,魏延自然对自己的能力相信无疑,则大军该何人带领呢?)尤其是这个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大军的走向,那时的魏延也必然会如诸葛亮一般谨慎。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知其位的滋味。当年诸葛亮辅佐刘备时,也提出过许多冒险的计划,但是一旦自己掌权,便谨慎无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谨小慎微。魏延和诸葛亮的冲突其实都没有错,只能说是一种自己扮演的角色冲突。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说奇兵,子午谷计划便是典型的出奇兵制胜,奇兵因为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便被尊为成功的不二法门。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奇兵往往也就意味着风险大,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成功的奇兵事例,但是那是因为失败的没有列入史册而已,实际上奇兵大都以失败居多,正常情况下,一般的战斗都是以所谓的正兵也就是传统战术比拼实力,奇兵只是辅佐而已,而且奇兵也是要许多条件的。
奇兵其一者:被迫而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危在旦夕,故不得以而用之,这种奇兵都是被逼出来的,就好象曹操初起兵时往往出奇兵制胜,但是并不是他喜欢出,而都是被逼的,就好象官渡偷袭乌巢,那也是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才硬上的,日后曹操出征也都是正正规规和人比拼,没有玩这种险招的,也是,我现在家大业大,又没人把刀架我脖子上,干吗要冒险呢,韩信当年背水一战也是因为当时实在没兵了。
奇兵其二者:需有兵可用,你说你想出奇兵,那一定要能调动得了那些兵才行,不管有几个兵,若是你调动不了,那也别想出什么奇兵了,韩信能出奇兵那就是因为有兵权,虽然兵是差了些,但是总有,后来邓艾能出阴平也是因为他实际上也是独立带兵的,他没和钟会合兵,独立带军,否则能不能出阴平也是问题,至于魏延就不行了,受到了诸葛亮的节制,兵权有限,没有命令是出不得奇兵的。
奇兵其三者:实力对比强者可出之。又要说到实力了,大家或许很奇怪,不是奇兵都是弱者所用吗?为什么变成这样了。确实,弱者要出奇制胜,因为他们实力弱,不出奇难以扭转,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实力弱所以也没办法出奇,因为经不起打击,一旦失败则血本无归,但是强者不同,因为实力强,所以可以在正兵之外还分奇兵骚扰之,成功最好,不成功也对整体影响不大。就好象蜀汉对曹魏,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即便成功,对曹魏也不是灭顶之灾,还有大量地盘可供回旋。但是邓艾偷袭成功,则蜀汉覆灭。魏延子午谷计划失败,身为蜀汉大将的魏延身亡,近万将士战没,对于北伐大军则元气大伤,但是即便邓艾所部全没,曹魏还有钟会在后,钟会之后还有司马昭亲领大军随后。(当然,还是因为邓艾自己统领所部的关系,但是也是因为当时曹魏实力足够强盛,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可以留出大军给魏延,这一点到了姜维那时也是一样,姜维当初也和魏延一样觉得给自己的兵少,但是得掌大权也分不出兵给手下部将,就是因为实力不足。)
所以说对于弱国来说,出奇制胜是一种办法,如子午谷,但是这种办法伤敌也伤己,赌博性很大,做的不好便是亡国之途,不是万不得已不会用,而另一种办法便是如诸葛亮这样以正兵出击,在局部形成优势,指望对手犯错误了。
这两种办法不能说好坏,都是要看运气与对方的反应而定,后者相对稳妥一些,诸葛亮选择了后者,是因为他的地位,也是因为他的谨慎,也是因为国家的实力。
第九十三章 辩与论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三章 辩与论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本回之中有两件大事,其一者是未来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归汉,说起来三国时期对于降将的待遇都是不差,蜀汉投奔到曹魏那的黄权孟达都颇得宠信,但是如蜀汉这般重用的还是少之又少,日后夏侯霸光杆司令逃了过来,不单得封车骑将军的高位,后主还亲自与他拉关系,将费祎暗杀的那位也是从曹魏那边投降过来的。而一个降将能成为日后掌握一朝军权的大将军,并深得朝野上下信任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姜维就做到了,当然,实际上姜维在曹魏本就官职不高,大半事业都是在蜀汉做下的,不过这其中诸葛亮对其的重用信任分不开,虽然不是象演义中那般,但是诸葛亮对姜维确实极其信任,视其为培养对象。不过演义中的姜维那段识破诸葛亮计策与击败赵云则是演义为了显示姜维之能而造出来开的,姜维归汉颇为离奇,本来姜维与天水太守一起出行,走到一半太守听说诸葛亮大军来了,而且诸县都纷起响应,于是担心这身边几人,便自己跑了回去,等到姜维一行(和姜维在一起的也就是演义中提到的那几位梁绪尹赏那几人)发觉太守跑了,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