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帆战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想再面对这个注定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同时也为了能激励将士们。

    郑鑫国说道:“这座庄院是我父亲建立的,但现在国破家亡,留着这府又有何用。烧了!从今往后如若不能打倒满清,也再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也永不踏入安平了。”

    听到大公子说的这样节烈,郑有德沉默了,叹了一声后走了。

    在郑鑫国严令下,亲兵狠下心四处点火,曾经宏伟的郑府燃起了熊熊烈火。

    看着火光,郑鑫国站在门口沉默良久。

    对于这座府邸,郑鑫国有种异样的感情,自己既属于这里,又不属于这里。

    烧了也好,对于那些曾经属于“他”的回忆,就再也没有了。

    叹息一声,郑鑫国转身上马,准备启程前往金门时,看到几个亲兵正小心心翼翼地收拾郑森读书时用过的笔墨纸砚等。

    一见到郑森儒生时的文具用品,郑鑫国心里就一阵恼火。

    在明末这战乱的时代,百无一用是书生!

    血和刀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如果当年海寇世家的郑森没有跑去读书,而是继续干着水师这份很有前途的海盗职业话,以他大公子的身份,怕早就独领一军。

    现在厦门也不会由郑彩掌管,林察也不可能带着士兵叛逃去广东了。

    自己也不用那么辛苦,要拼死拼活地从零开始奋斗了。

    这该死的笔墨纸观!

    郑鑫国喝令那些亲兵抬上那些读书用具,径直往安平的孔庙去。

    一行人马走到孔庙前,郑鑫国昂首向里走去。

    看到庙中千百年来供奉的孔子泥石像。

    一个被董程太监了的儒家学说只会渐渐地打磨掉民族血性,学其何用!

    如果不是还需要招揽一些有志之士,郑鑫国差点就想砸了它。

    郑鑫国令亲兵将儒服冠带等置于孔子像前。

    因为有很多人在场,郑鑫国为了日后能有文士等来投靠自己,就算自己崇尚武道,此时也只能念道:“昔为孺子,今为将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

    念完,郑鑫国就让亲兵将从前读书时所穿时所用的青衣、笔墨纸砚用柴火一把火烧了。

    从今日起,再没有郑鑫国,也再没有郑森,有的只是要反清复明,收复台湾,壮我华夏之威名的郑成功,不成功便成仁的郑成功!

    从今日起,弃文从武!

 第十章 船厂见闻

    1646年十二月初,带着自己的部下,郑家的库银,郑成功乘船去金门了。

    隆冬季节,郑成功站在船舰的甲板上,看着漆黑地海景。

    林习山走过来问道:“大都督,这段时间船舰来回奔波,有些船只需要维修。还请暂缓一段时间,让船队在石井船舶维修一番,还望大都督恩准!”

    郑成功在思考,迟钝了下才回答道:“哦……好,那你去安排吧!”

    “是,末将这就去安排。”

    南安石井船舶是当初郑芝龙亲自监督建造的造船厂。

    1624年,郑芝龙接受福建巡抚熊的招安,受封福建游击将军。

    为了打击敌对势力,以及增强自己的势力,郑成功搜集了千余名木匠师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这个造船坊可能不是中国最大的,但绝对是当时整个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造船坊了。

    数十艘船只行驶至海湾,在小船的指引下,船工慢慢驶进海湾岸边停泊,放下踏板。

    一靠岸,林习山就忙叫水兵清理维修船只,同时叫人补充一下清水和食物。

    来到了船坊,郑成功决定亲眼去见识一下这个时代的造船厂。

    郑成功呼过林习山,说道:“我想去看看此处的船坊,你带我前去。”

    林习山怪异地看了下郑成功,然后才说道:“禀都督,此处就是造船厂!”

    听到林习山说这里就是造船厂时,郑成功难的脸红了。

    该死,造船厂不是都有那个船坞嘛,那个造船厂的标志船坞在哪?

    这就是郑成功的误区,他所知道的船坞都是现代用水泥钢筋打造的。

    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更不用说有干船坞和浮船坞之分。

    幸好林习山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领着郑成功往岸上走了差不多一里多,就看到数百座大小不一的建筑耸立在在一座山丘下。

    福建多山地,自然林木资源丰富,常见的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红松、黑松、水杉、柳树、杨树、泡桐、桉树、毛竹等,因此造船用材在福建基本都可以找到。

    走近时,造船厂的管事已经知道大公子过来了,他忙走出来迎接。

    郑芝龙根基在于水师,对于造船厂自然看重,派出的管事是郑家的家仆郑平。

    见到郑成功,郑平忙躬身说道:“小的拜见大公子。”

    郑成功忙扶起,说道:“平叔,不用多礼!我只是对船坊有些好奇,所以进来看看。”

    郑平站起,说道:“既然大公子想看看,那由小的带路。”

    “嗯,平叔前面带路。”

    远远地郑成功就看到里那个高达五六米,长达二十余米的福船舰船龙骨。百余名木匠在舰船龙骨来回穿梭,铺制船壳板。

    一路走过去,郑成功对这个时代造船流程有了一定熟悉。

    这个时代的造船虽然没有后世那种标准化,流水线的制造流程,但也有了一定分工概念,甲板、缆绳、篷帆、捻缝等作坊鳞次栉比,两三百个木匠各分其事,卖力干自己的活。

    郑成功看到这未来将要成为自己的船舰的家伙,不由得地问道:“平叔,这艘船几时可以建好?”

    “回大公子的话,大概三个月后就可以建成了。”

    “这么慢?”

    一听大公子这样说,郑平怕他误会自己没有尽心,忙解释道:“大公子,这都算快的了。那些个官营的速度更慢,而且质量可远远比不上我们郑家的。”

    看郑平紧张的样子,郑成功安抚道:“我不是在怀疑平叔你,只是自从父亲被挟持上京后,我想尽快招兵置船,恢复实力,重振我们郑家海上雄风。”

    “是小的没用,不能帮到大公子。小的一定想办法让这些个人加快速度,好助大公子一臂之力。”

    “不用,以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你照着愿计划,用心造好这船就行。”

    “是,大公子。”

    “这造船厂每年能制造几艘船?”

    “那要看是什么船,要是二桅、三桅的沙船等,也可以造个十多艘,但如果是三桅、四桅的福船,怕只能造个三五艘。”

    听到一年只能造个三五艘,郑成功有些失望,这要什么时候才能像郑芝龙那般拥军二十万,大小船舰千余艘的实力。

    “大公子,那个……小的……”

    “平叔叔,有什么事?”

    “那个大公子,其实这座造船厂前几年鼎盛时期,年造大小船可达数十艘的。只是自老爷铲除刘香、打败荷夷、坐稳福建总兵后,对水师的重视就日渐下降,连带着这个船厂也跟着受影响。近几年都只是下令打造三四艘船,很多工匠们没有船造、没有工钱拿,可他们都有一家大小要养活。因此多余的木匠技工们平常无工可做时,也只好靠摆渡、出海打渔等养活妻儿老小的。如果大公子肯召回他们的话,平叔别的不敢说,但一定能恢复船厂鼎盛时期的模样。”

    郑成功刚听到造船厂每年制造三五艘船的时候,还大失所望。

    但现在听到郑平说,可以扩大规模,达到年产值十几艘时,顿时大喜过望。

    连价格都不问,郑成功直接说道,“平叔,只要能召回他们,恢复之前的制造量。要花多少银子都不是问题,你只敢开口,其余的事我来处理。”

    “真的,那小的就替那些个工匠们多谢大公子了。大公子是不知道,这几年,他们活的不容易!现在听到这个消息,怕能把他们乐坏了!”

    “是我的不对,没有早点了解造船厂的情况,我向你们道歉了!”

    “不关大公子的事,谁叫他们祖辈都是木匠,也只能这样凑着活。哎,人生由命,半般由不得人。”

    或许别人不清楚这些工匠技工的重要性,但来自现代的郑成功,怎么会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同样,在明代,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对于现在兵微将寡的郑成功来说都是宝贵的。看到了,自然不肯放手。

    郑成功肯定地说道:“平叔放心,大木必然会让他们生活更好,更有尊严。”

    “那就好,那就好!”郑平欣慰道,管理这造船厂怕有十多年了,跟那些个工匠们熟的不能熟了,看着他们一身技术,却落到这个地步,虽然郑平时常用自己的工资补贴他们,但自己也有着一家大小,有时只能是唏嘘不屿。

 第十一章 风帆战舰(上)

    “平叔,现在我们的船只类型有哪些?有何区别?”

    “回大公子,一般来讲分三种,本来还有宝船的,只是自三宝太监(郑和)去世后,大明再没有人下西洋,导致宝船的很多制作工艺都失传了,再加上那些资料也被烧毁了。所以现在一般讲是沙船、广船、福船三种。

    沙船方头、方梢、平底、,体积较小,吃水浅,比较适合近海、江河上航行。

    福船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航向,适合于海上航行,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

    广船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背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只是广船制造的所需的铁力木、樟木比较少,而造船的所需木材量又大。,致这类船只很少。

    大明水师船舰一向是用福船作为主战船配合着沙船使用。”

    “嗯,谢平叔,明俨受教了。船舰的事明俨就托付你了,我留下六十四万两银子,劳烦你去召回那些木匠帮忙,尽快恢复造船厂。同时也先多建几所沙船,福船暂且造十几艘即可。”

    不是郑成功不想多造福船,而是地盘小,造那么多福船也没大地方放。

    “不敢,这是小的该做的。当年闽南大旱,如果不是老爷,我恐怕早就死无骸骨,那还能活到今天。就算拼上的老命也会帮大公子你多造几船舰的。”

    郑鑫国花大力气来招揽有经验的技工,可不单单是想制造沙船、福船。

    未来铁定是要收复大元的,势必要跟红番干一场。

    想到这,郑成功问道:“平叔,这福船比之红夷的船舰如何?“

    “红夷船舰啊,我们的船舰跟他们的性能相差无几。”

    性能相差无几!

    郑成功有些吃惊,不是说自十六世纪初开始,中国福船等船只性能就比不上欧洲的船只吗?怎么会在郑平口中就相差无几,不会是自欺欺人,哄哄我这个大公子吧!

    郑成功有些生气道:“那为什么,每次我父亲跟红夷作战时,都是要依靠火船计才能取胜。”

    “哦,大公子是好奇为什么老爷要用火船计啊!当年小的也曾参加过那些战阵,对于当时的情况小人到时也懂的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